為進一步動員引領青年學生在紅色傳承中筑牢信仰根基、在服務社會中厚植為民情懷、在感悟時代中校準成長坐標,我校2025年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持續走深走實。
紅色熱土悟初心,沂蒙精神代代傳
汽車與交通安全學院“譜耀青春”實踐團走進山東省臨沂市,以“學、思、踐、悟”解碼沂蒙精神。隊員們參觀走訪了沂蒙革命紀念館、華東革命烈士陵園,并在紀念塔前重溫入團誓詞。隊員們走訪了三位平均年齡92歲的“老革命”,在他們的講述中感悟烽火年代的忠誠與堅守。在紅嫂文化博物館,隊員們通過全息影像體驗紅嫂精神,并聆聽“沂蒙新紅嫂”朱呈镕數十年擁軍愛民的感人事跡。實踐期間,還與博物館共建大學生實踐基地,讓紅色課堂扎根校園。感受臨沂從革命老區到“中國物流之都”的蝶變,隊員們立志以青春之力接續傳承紅色血脈。

踏訪抗戰紀念地,紅色精神勵青春
網絡與信息安全學院“賡續紅色薪火”實踐團循著烽火足跡,深入江蘇省連云港市、淮安市,山東省濟寧市微山縣等地的抗戰紀念場館開展沉浸式實踐。隊員們參觀了連云港革命紀念館、淮安劉老莊連紀念園、鐵道游擊隊紀念館,感受革命年代的烽火硝煙。實踐中,隊員們或拍照留存史料,或相互分享心得,紛紛表示要將所見所感轉化為學習動力,以實際行動傳承紅色基因。

運河尋根探交融,民族團結譜新篇
學工處吳翰老師指導的“千年運河·同心筑夢”實踐團在江蘇省揚州市開啟解碼民族交融的青春之旅。成員們在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內細致記錄清代貨船模型上的銘文細節,圍繞回族茶葉與漢族漆器的流轉軌跡與講解員深入交流,詳細梳理唐代胡商定居、明清回族商幫崛起的史料。在普哈丁園,隊員們駐足觀察伊斯蘭建筑與江南園林的融合特色,用鏡頭捕捉各族信眾共同祈福的畫面,認真抄錄碑刻中記載的包容故事。實踐中,大家邊走訪邊記錄,收集民族交往的鮮活案例。團隊計劃將采集的素材匯編成故事集,并通過策劃校園宣講、設計主題文創產品等方式,讓運河畔的民族團結密碼被更多人知曉。

多維實踐聚合力,共筑民族共同體
網絡與信息安全學院“紅石榴籽”實踐團通過歷史溯源、互動體驗與基層探訪,走訪省內多座城市,層層深化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認知。淮安市中國漕運博物館內,不同民族的生產工具、聚居習俗展陳,勾勒出各民族在漕運體系中守望相助的文明畫卷,讓“多元一體”的歷史脈絡清晰可觸。連云港市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體驗館,隊員們通過VR試穿民族服飾、體驗非遺技藝實操和3D投影歷史場景等互動項目,讓抽象理念變得可感可及。微紀錄片《我們在一起》中各族同胞互幫互助的故事,更讓團結之情直抵人心。在連云港市灌云縣圩豐鎮“紅石榴”家園,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回族黨員許善才的事跡令人動容。隊員們深刻體會到,民族團結的種子正在基層沃土中扎根生長,紛紛表示將繼續以青春視角挖掘民族團結故事,用實際行動傳承民族團結精神。

溫情陪伴暖桑榆,代際交融傳能量
智能制造與應急裝備學院“銀齡守護者”實踐團走進徐州市賈汪區社會福利中心,用暖心行動踐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傳統美德。隊員們手持抹布、掃帚細致清潔門窗桌椅,更換帶著陽光味道的被褥,為老人營造整潔溫馨的“家”;結合賈汪從采煤塌陷區到生態新城的變遷,隊員們用通俗話語向老人宣講政策成就,老人們分享經歷,青老共唱時代之歌,讓思政教育跨越代際;文藝匯演中,太極表演、單口相聲、紅歌合唱接連上演,老人與隊員同唱《映山紅》,音樂成為心靈橋梁;隊員們還靜靜聆聽老人講述碾莊戰役的烽火往事,當青春手掌與滄桑手掌相握,便搭起跨越半個世紀的心靈紐帶,讓“空巢”不再空心,讓孤獨悄然消散。

從沂蒙山區的紅色課堂到運河兩岸的團結足跡,從抗戰遺跡的歷史回響到福利中心的溫情互動,我校學子以腳步丈量大地,用行動詮釋擔當。
來源(一審):團委 閔友付
初審(二審):趙琦
審核(三審):李志浩
編輯:張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