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創新理論,充分將“行走的思政課”融入學校立德樹人全過程,引導青年學子深刻感悟新時代歷史性成就,校團委精心組織開展2025年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活動重點圍繞黨的政策宣講、行業需求調研、鄉村振興促進、發展成就觀察、紅色精神尋訪及民族團結探索等主題,充分彰顯學校、學科與專業課程特色,引領廣大蘇安學子在“行走的課堂”中錘煉本領,在社會大課堂中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讓青春在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挺膺擔當中綻放光彩。
青春筑夢鄉村振興,實踐賦能時代新人
汽車與交通安全學院組織暑期實踐團,赴鹽城市恒北村開展“‘鄉’約振興路,青春下鄉行”主題實踐活動。實踐團深入探尋恒北村從鹽鄉、棉區到“梨園之鄉”的轉型蝶變,見證其依托萬畝梨園構建種植、加工、觀光一體化特色產業鏈的發展成果;沉浸式體驗瓷刻、麥稈畫等非遺技藝,切身感受傳統技藝通過工坊建設、研學融合實現文化傳承與村民增收的雙贏路徑。此外,實踐團還走進新四軍紀念館、海鹽博物館,在紅色歷史與鹽文化的浸潤中汲取奮進力量。此次活動讓青年學子真切觸摸鄉村振興的鮮活脈動,深化對“文化賦能產業”的認知,激勵團員青年以青春之力賦能鄉村發展。

尋跡徐州紅色地標,傳承基因勇擔使命
工業安全與職業健康學院“尋跡·徐州”實踐團聚焦徐州首批100個紅色地名,循著歷史脈絡走進淮海戰役紀念塔、八號門事件舊址等紅色地標。在淮海戰役紀念塔前,團員青年肅穆默哀,在巍峨塔身與浮雕群像間感悟戰役的壯闊歷程與革命先烈的犧牲精神,深刻領會“淮海戰役的勝利是老百姓用小車推出來的”深刻內涵;駐足八號門事件舊址,透過泛黃史料與斑駁印記,回溯中國工人運動的崢嶸歲月,解鎖紅色地名中的歷史密碼。實踐團成員還化身紅色宣講員與秩序引導員,以志愿服務踐行傳承使命,讓紅色文化在青春實踐中煥發新活力。

星芒匯聚多元服務,筑夢同行共獻愛心
智能制造與應急裝備學院“星芒逐光·筑夢同行”實踐團以多元服務詮釋志愿精神:6月26日,為特教學校兒童開展繪畫療愈,向社區居民普及消防與防詐騙知識,發放宣傳單超300份并協助安裝反詐APP;6月27日至29日,在江蘇省青少年馬術U系列俱樂部比賽中,擔任“貼心向導”和“細心管家”,筑牢賽事保障防線;6月28日,聯合藍天救援隊開展“救生桿查漏補缺”專項行動,在烈日下完成竹竿篩選、裝備調試與水域巡查,為生命安全筑牢防線;6月30日,走進潘安湖風景區講授“海姆立克”急救知識,手把手傳遞求生技能;7月12日,聯合公益組織為困境兒童送去蚊帳、文具等物資,讓愛心在接力中傳遞。累計服務時長超100小時的實踐,彰顯了青年學子的責任擔當。

探訪名企實境課堂,規劃就業發展藍圖
智能制造與應急裝備學院就業指導教師劉巖帶領實踐團深入徐工集團旗下三家重點企業開展實踐。在徐州徐工基礎工程機械有限公司,通過座談明晰智能化轉型成果與復合型技能人才成長路徑,在車間體驗中感悟理論與實操結合的重要性;走進徐工建設機械分公司,就實習基地建設、項目合作等校企協同方向深入交流,聽取企業對技能證書與專業素養的具體要求;在徐州建機工程機械有限公司,從畢業生成長故事中汲取奮斗力量,了解安全管理領域的人才需求。實踐團還通過問卷調查收集企業用工需求,形成的調研報告為學院人才培養方案優化與校企合作深化提供精準參考,助力學子錨定職業方向,規劃成長藍圖。

青春賦能非遺傳承,童心點亮文化薪火
商貿與人文學院“青春賦能非遺 傳承點亮童心”實踐團,于7月5日至8日在徐州徐杰非遺藝術館開啟非遺研學之旅。6名涵蓋藝術、教育、傳媒等專業的團隊成員,帶領20名小學生沉浸式體驗“禮儀之始·錦繡華章”“指尖雅韻·自然之美”等五大主題課程:身著漢服晨跑研學,在茶藝體驗中品味清芬,用剪刀裁出剪紙乾坤,親手扎制桐香油紙傘,讓課本里的非遺在指尖綻放;在糖畫的甜蜜、衍紙的詩意、蠟染的藍靛生花中感受匠心,通過串珠紅軍挎包、竹編花籃傳承紅色記憶與傳統智慧。醒獅花餑餑制作、新疆切糕DIY等活動,更讓文化認知與團隊協作在歡聲笑語中深度融合。團隊制作的短視頻與成長手冊,讓非遺魅力跨越時空,構建起“文化傳承+人才培養”的雙向賦能平臺。

此次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是我校落實“行走的思政課”的生動實踐。從鄉村振興的田野到紅色教育的現場,從企業車間的實境到非遺傳承的課堂,蘇安學子以腳步丈量大地,用行動踐行擔當,在服務社會中深化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在實踐磨礪中厚植家國情懷。下一步,學校將持續搭建實踐育人平臺,引導青年學子在廣闊天地中受鍛煉、長才干,讓青春之花在祖國需要的地方絢麗綻放。
來源(一審):團委 閔友付
初審(二審):趙琦
審核(三審):李志浩
編輯:俞茜




